進入2019年,電機市場龍頭企業(yè)仍頹勢難挽,業(yè)績報告表明:江特、大洋、方正第一季度凈利潤分別下滑75%-85%、167.64%、45.83%。
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電機企業(yè)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
2019年,諸多電機企業(yè)在其一季度業(yè)績報告中披露,公司出現利潤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即為上游原材料價格的持續(xù)走高,使得企業(yè)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因而在今年伊始,不少企業(yè)為了對沖原材料價格上升帶來的影響,紛紛宣布漲價。其中,三菱電機則宣布對其伺服產品上調5%的價格。
不僅如此,步入2019年5月后,受宏觀環(huán)境影響稀土材料價格一路飆升,以稀土金屬釹為例,截止5月22日已經大漲25%達到38萬元/噸,到6月20日再次大漲23.7%達到47萬元/噸,整體漲幅超過45%。
永磁同步電機等主要用料為稀土的產品遭“池魚之禍”。
在永磁同步電機中,電機稀土磁鋼僅占整機重量的2.5%至4.5%,但按照現有的稀土價格,稀土磁鋼成本已經占整機成本超過60%。某電機企業(yè)高層表示,在相關市場需求萎縮和原材料漲價的雙重力量“拉鋸”下,電機企業(yè)生存壓力巨大,電機制造低成本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貿易戰(zhàn)影響,電機產品出口受阻。
在美對華加征25%的關稅名單中,電機產品赫然在列。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機電類產品出口至美國數額為1145.0億美元,占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49.8%。其中電機和電氣產品出口額約為630.8億美元,增長了13.7%。
作為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第一大市場的美國,對中國電機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輪關稅調整將給電機產品的出口帶來較大影響,且電機企業(yè)的海外拓展道路受阻。
下游應用市場需求萎縮,工業(yè)機器人領域形勢嚴峻。
目前,受宏觀環(huán)境影響,電機下游主要應用市場出現需求萎縮情況。除紡織業(yè)一片蕭條外,另一大下游市場工業(yè)機器人領域形勢也不容樂觀,這對本就艱難度日的企業(yè)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工業(yè)機器人領域,一直是國內電機(主要是伺服電機)廠家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一來是市場景氣度下降,受貿易戰(zhàn)影響設備廠商投資意愿低迷,2019年,工業(yè)機器人在多領域表現不佳。其中,在電子產品和金屬行業(yè)訂單下滑了17%,汽車零部件行業(yè)下滑16%。
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5月我國工業(yè)機器人產量為13317臺,較去年同期下降9.3%;1-5月我國工業(yè)機器人產量累計達60260臺,較去年同期下降11.9%,降序較上月繼續(xù)拉大。
二來則是由于工業(yè)機器人領域對伺服電機的應用要求非常嚴格,包括快速響應性、起動轉矩慣量比大、體積小、質量輕、能經受得起苛刻的運行條件等。
新松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徐方表示:“機器人用的伺服電機和其他設備的伺服電機有所不同,機器人上需要高速、高精度、高可靠的伺服電機,目前國產的伺服電機只能滿足焊接機器人的要求。”
國內企業(yè)由于在技術水平上的暫時落后,大多數仍處于研制試驗階段,除數十家規(guī)模企業(yè),其他大部分企業(yè)規(guī)模較小,且主要集中在低端領域,競爭激烈,電機企業(yè)盈利能力不甚理想。
GGII數據顯示,2018年,國外伺服企業(yè)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達77.66%,其中日本品牌占比為44.36%,歐美品牌占比33.31%。相比較而言,國產品牌超20%的國內市場份額中,其中內地品牌和臺灣品牌分別占據10%的市場。
雖然國產伺服電機在市場上的比重比較低,但經過近幾年的發(fā)展,國內企業(yè)伺服電機自主配套能力已現雛形,獲得了一定的市場認可。
目前埃斯頓已成功研發(fā)出高集成度、模塊化機器人專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并應用到公司機器人產品,華麗轉身為具有自主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國產機器人主力軍企業(yè)。
SJTR系列機器人專用交流伺服電動機則是廣州數控傾力打造專門用于機器人工況的的交流伺服電動機。全系列產品緊緊結合于機器人使用場合,電機內置抱閘裝置,采用線纜式出線方式,共分60SJTR系列、80SJTR系列、150SJTR系列。
英威騰推出的總線型高性能通用伺服系統,支持17位以上編碼器,可通過脈沖信號、總線通訊等方式進行控制,功率范圍0.2kw-5.5kw,可適應工業(yè)機器人領域嚴苛的使用要求。
面對總體需求體量龐大的機器人市場,清能德創(chuàng)副總經理湯小平表示,國內伺服產品和國外競爭,除了價格,還要在產品性能、能源效率、安全性、易用性、兼容性等方面突破,不能說全面趕超,至少要和他們相當或差距不大,否則,僅僅便宜是無意義的。
登奇機電副總經理傅江治也認為,電機雖然是傳統產品,是基礎件,但是要做好真的很不容易。這首先需要企業(yè)基礎能力的提升,增強產品的設計能力;其次制造工藝的體系化設計也是需要建設的;最后產品設計出來以后是不是達到設計性能了,要進行嚴格的考核實驗。
萬變不離其宗,技術是核心。要實現伺服電機的國產替代、擴大市場份額,國內電機企業(yè)仍需加大對關鍵技術的投入和研發(fā),提高零部件自給率,盡快形成一批技術研發(fā)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yè)技術中心、整機及關鍵零部件檢測中心等,同時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
結語
“前有懸崖,后有追兵”,成為了今年電機企業(yè)的真實寫照。原材料價格攀升、產品出口受阻、下游應用市場需求萎縮等問題集中爆發(fā),使得不少中小電機企業(yè)幾乎無招架之力。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在接下來的1-2年內,電機市場將迎來“大規(guī)模清退潮”。如何從微利中走出來,是擺在企業(yè)面前的一道“生死關”。
“電機市場將迎來大規(guī)模清退潮”由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簡稱機交網)小編整理發(fā)布。如需要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更多關于機電行業(yè)資訊,請點擊關注: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 機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