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事故發(fā)生后,中國對新建核電項目的審批一度緩慢。而現(xiàn)在,隨著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這個行業(yè)正重新走入春天。
5月21日,在“第十一屆中國核能國際大會2015”論壇上,中國核能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徐玉明表示,按照規(guī)劃,到2020年以前,中國還要新建35GW,平均每年新開工5到6臺機組,新增核電投資5000多億元。
據了解,目前國內投運和在建的核電廠已達40多個機組,安全水平和運行業(yè)績達到全球核電機組中值水平以上,有的機組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核電設備制造方面,設備國產化可達80%以上,主設備年供貨能力達10套以上。
考慮到中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速度以及現(xiàn)有能源結構,上述量級顯然還不夠。
在徐玉明看來,到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可能比現(xiàn)在增加1倍,而我國的能源結構不合理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的66%,占電力生產的75%,非化石能源占比僅11.2%,“要實現(xiàn)2020年化石能源占比20%、2030年以前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惟一選擇是發(fā)展包括核電在內的低碳清潔能源”。
安全運營是核電繞不開的話題,據了解,新建核電機組要符合三代核電安全標準,進一步降低堆芯融化及放射性釋放概率。以華龍一號、AP1000、CAP1400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技術將成為中國未來核電規(guī)模化發(fā)展的主流。
4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建設“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示范機組,20多天后,在福建福清,這項示范工程的首臺機組——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
中核集團自1999年就開始研發(fā)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從CNP1000到CP1000,再到ACP1000,最后與中廣核的技術融合,形成了“華龍一號”。
廈門大學能源學院副院長郭奇勛表示,此前的AP1000是我國從國外引進的三代核電堆型,而“華龍一號”屬于自主品牌,通過示范實踐也可以達到三代技術,這樣國內外核電設計技術方案有可能在我國并存,并在國內同時發(fā)展。
目前,國內建設提速的時候,核電“走出去”也在加快。
今年1月份,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340億美元的投資協(xié)議,將建設大規(guī)模核電廠,此后,中國又與阿根廷政府簽訂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xié)議》,“華龍一號”出口拉丁美洲。
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測算,出口一臺“華龍一號”,大概相當于出口30萬輛汽車,全壽期估值大概在1000億元。“華龍一號示范堆是商業(yè)示范堆,已經批量化了,國內要批4臺示范堆,國際上也簽了2臺合同、5臺框架協(xié)議、后續(xù)還要簽。”錢智民曾向媒體如是表示。
巧合的是,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fā)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到2025年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增強,而在已經明確的9項戰(zhàn)略任務和重點中,將聚焦電力裝備等十大重點領域。在電力裝備方面,國家將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yè)化和示范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制造水平。
外界分析,《中國制造2025》的發(fā)布,核電設備制造商將受益頗多。目前,上海電氣在核島領域的市場份額較高,特別是堆內構件和控制棒驅動裝置。截至2014年底,東方電氣的高效清潔能源在手訂單為810億元(含核電),占其1267億元在手訂單的64%。